内训师作为企业知识传递、技能传承的核心力量,其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组织发展效能。授课技巧、课程开发、案例开发三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内训师的核心能力体系,也是推动企业内部培训从 “形式化” 走向 “实效化” 的关键抓手。
正值教师节来临之际,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干货内容分享。
01 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
1、培训课程分析
分析学员、工作任务及培训环境。培训工作要以目标为导向因人施教、因地制宜。只有在充分考虑学员的知识差异,能力高低之后,结合培训课程的内外环境,才能设置出针对性较强的课程。
2、确定课程目标
只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。无论是入门级、新手级、熟练级或者专家级,一次课程只要求解决一个问题。俗话说,贪多嚼不烂,只有深入针对问题根源,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,做出处理决定。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,只能事与愿违。
3、编写课程纲要
根据内容的优先级别设计合适的内容,选择适当的授课方法,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,适当布置作业内容。
4、设计课程流程
划分内容单元,安排内容顺序与课程时间。确保课程条理清晰,逻辑严谨,时间安排宽紧适度。
5、编写学员教材
在完成讲师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同时,为了便于学员掌握重点知识,提高学习效率,还可以为学员编写简便的教材。内容包括:课程安排、大纲脉络、阅读资料、活动手册、课堂纪律、学习笔记等内容。
6、制作课件
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日渐深入,一个好的课件可以配合课程完美呈现所讲内容。在课件的制作中,颜色、界面、文字、动画效果的展示等细节都格外需要关注。
7、培训设施准备
以上环节准备妥当之后,在正式授课之前还需要对培训场地、环境布置、电子设备、活动道具进行最终确认,以确保整个培训过程有条不紊,力争万无一失。
02 案例开发九步法
下面我们接着解析九步法的核心内容与实践要点,为案例开发工作提供清晰指引。
1、工作流程和价值链分析
案例开发的首要环节是“工作流程和价值链分析”,其核心目标是明确案例所处的业务逻辑与价值定位。无论是企业管理案例、技术操作案例还是服务流程案例,均需根植于具体的工作场景。开发人员需通过梳理目标领域的完整工作流程,识别流程中的关键节点、核心任务与潜在问题;同时结合价值链分析,判断哪些环节对业务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。
2、典型场景分析
基于工作流程与价值链分析结果,需进一步开展“典型场景分析”,即从复杂的业务流程中,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场景、高频出现的困难或可复制的成功经验。典型场景是案例的 “灵魂”,其选择需满足两个标准:
一是 “普遍性”,场景所反映的问题或经验在目标领域中常见,能引发多数使用者的共鸣;
二是 “价值性”,场景中蕴含的解决方案、经验教训,能为使用者提供明确的借鉴方向。
3、案例选题:明确方向与优先级
这里的核心是确定开发哪些案例、先开发哪些案例
(1)案例主题分析:需将典型场景转化为具体的案例主题,主题表述需清晰聚焦,避免模糊宽泛。
(2)案例优先级排序:需结合实际需求(如培训目标、业务紧急度)、开发难度(如素材获取难度、开发周期)、应用价值(如覆盖人群、使用频次)等维度,对备选主题进行排序。
4、案例结构设计
选题确定后,需进行“案例结构设计”,通过 “明确构成要素” 与 “确定案例结构”,为案例编写搭建清晰框架。
(1)明确构成要素:优质案例需包含核心要素,如背景信息、问题描述(场景中面临的具体困境或待解决的任务)、过程呈现(解决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步骤)、结果反馈(实施后的效果、数据或经验总结)等,部分教学案例还需加入“思考问题”“讨论方向” 等引导性内容。
(2)确定案例结构:需根据案例类型与使用场景,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。常见结构包括“背景 – 问题 – 方案 – 结果” 的线性结构(适用于操作类、流程类案例),或 “场景呈现 – 多方案对比 – 决策分析” 的互动结构(适用于管理类、策略类案例)。例如,技术操作案例可采用线性结构,清晰呈现步骤;而战略决策案例可通过多方案对比,激发使用者的思考。
5、素材收集与分析
案例的真实性与说服力依赖于扎实的素材支撑,“素材收集与分析” 阶段需分两步推进:
(1)收集素材:需通过多渠道获取一手或二手素材,一手素材包括访谈(与场景相关的当事人、负责人)、实地观察(记录实际工作流程)、数据资料(业务报表、执行日志)等;二手素材包括行业报告、企业规章制度、过往类似案例等。收集过程中需注意素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,避免主观臆断或信息缺失。
(2)分析素材: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、整理与深度分析,提炼出与案例主题相关的关键信息。
6、案例编写
案例编写是将框架与素材转化为完整文本的核心环节,需围绕“真实性”“可读性”“启发性” 三个核心原则展开。撰写案例主体内容时,需注意:
一是客观呈现场景,避免加入过多主观评价,让使用者能自主代入场景思考;
二是突出关键细节,对解决方案的核心步骤、决策过程中的关键考量等,进行详细描述,为后续教学或应用提供充分依据。
7、案例教学引导过程设计
通过科学的教学引导设计,可充分激发使用者的主动思考,将案例中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,最大化案例的教学价值。
8、效果评估:验证案例质量与适用性
案例开发完成后,需通过“效果评估” 验证其质量与适用性,避免 “开发即闲置” 的问题。评估可从两个维度展开:
一是案例质量评估,通过邀请目标使用者、领域专家对案例的真实性、针对性、可读性进行评价,判断案例是否符合开发目标;
二是案例应用效果评估,跟踪案例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,如教学案例可通过学员的反馈、学习成果评估效果,企业内部案例可通过业务数据判断价值。根据评估结果,对案例进行修改优化,确保其满足实际需求。
9、形成案例库
将经过评估优化的案例进行整合归档,构建系统化的案例资料库。案例库建设需注意分类管理、信息标准化、权限设置等,方便后续检索、使用与更新。通过案例库的建设,可实现案例的长期沉淀与复用,避免重复开发,同时为后续案例优化、新案例开发提供参考依据,形成案例开发的良性循环。
综上,案例开发九步法是一个从“需求分析” 到 “成果沉淀” 的完整体系,每个环节环环相扣、相互支撑。遵循这一流程,可确保开发出的案例兼具真实性、实用性与价值性,为教育培训、业务指导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。
03 完美授课之教学九步法
教学九步法作为一套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模型,从注意力获取到收尾升华,环环相扣,旨在确保学员能够有效吸收知识、转化技能,并最终实现行为改变。
1、获取注意力
根据成人学习原理,个体的短期记忆筛选具有选择性。同一时空下的多重刺激中,仅有被注意力聚焦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期记忆,进而才有机会转化为长期记忆。课程开场阶段,学员的注意力常分散于手机、外界环境等无关因素,若此时直接切入教学内容,知识将难以突破注意力壁垒,后续的记忆与应用更无从谈起。
因此,课程开场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方式捕获学员注意力。可借鉴短视频内容创作中的“冲突前置”“价值凸显” 技巧。
2、建立联结
根据成人学习原理,当学员的注意力被获取了,学员会想,老师要讲什么呢?讲的内容和我有什么关系呢?来决定是认真听讲或是开小差。
因此建立联结的含义就是建立学员和课程的联结,学员和老师的联结,让学员不但觉得很有必要好好听课,并且更有必要好好听眼前的这位老师讲这门课。而要想真正达成上好课的标准,即达到柯氏二级评估结果,学员的信心和意愿非常重要,作为老师的我们更要在建立联结的环节激活学员的学习信心和意愿。
比如:通过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或是说明课程可以解决学员的痛点等等。
3、介绍框架
老师在开场时获取了学员的注意力,也建立了联结。这个时候学员心里就会问,那老师要讲些什么呢?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给学员介绍课程框架。
通常介绍框架的方法举例:“就是本次课程共三大模块,现在先讲第一模块。。。”
这样的介绍框架方法是必要的,起到了对学习路径导航的作用,从而使得学员内心对课程充满信心。但这样介绍框架的方法,也是不够的,因为在这个步骤中,我们还需要强化学员学习的意愿。
举个例子:“在介绍框架这个单元当中,大家会学到什么样的介绍框架的方式是科学的,从而让你的学员带着满满的信心,和自发的意愿来学习你的课程。”这就是通过塑造课程单元价值的方法来激发学员的信心。
4&5、激活旧知与引入新知
激活旧知、引入新知是讲授一个新知识模块时,通常一起使用的两个步骤,之所以在教学九步法模型图中分开绘制,是为了分步骤解析,更便于大家理解。
旧知是指储存在大脑皮层长期记忆中的既有知识,新知指的是老师想传递给学员的新的知识、技能、态度。
从成人学习原理的角度,那些与旧知产生了某种程度关联的新知,更容易被海马体编码成功进入长期记忆。新知与旧知的关联如果是逻辑结构清晰并且牢固的,则会在长期记忆里形成心智模型,未来能被你想得起来。
因此先激活旧知,再引入新知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员回忆旧知,从而激活、调取长期记忆里的旧知。既利于海马体编码成功进入长期记忆,也利于形成心智模型,便于未来检索运用。所以,我们要多次的启发学员产生共鸣了再讲解新的内容效果便好了很多。
6、练习反馈
当引入的新知内容含量大、重要性高、难度和复杂度高时,则需要做个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,然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或单元的激活旧知、引入新知。这样在你的课堂上,学生会学得非常扎实。
激活旧知、引入新知、练习反馈是讲解一个新内容时小的训练闭环。从成人学习原理的角度来说,要想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能够被检索运用,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关联要求逻辑结构清晰并且牢固,练习反馈所能起到的作用有以下三个:
(1)重点强调
确认新知与旧知间的关联是否已经建立起来。比如说你会遇到有些学员在练习环节,明明老师讲过的知识点,他想不起来,那么老师通过反馈,再次强调,可以增加重要知识点进入学员长期记忆的机会。(2)及时纠错确认新知与旧知间的关联是否正确。比如说,老师在练习反馈的过程中,会发现学员的理解或者操作是错误的,这时说明在学员的认知中,新知与旧知建立了错误的联结,老师通过反馈,使得学员调整并重新使得新知和旧知建立正确的联结。
(3)正确强化
巩固新知与旧知间刚建立的正确的关联。比如说,你在练习反馈的过程中,你发现学员理解和操作正确,那么通过认可表扬和再次强调,正确的关联被巩固加强了。这种正确的关联建立得越牢固,未来学员从长期记忆中调取信息时就越方便快速。
7、复习总结
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,成人学习后若不进行复习干预,知识遗忘会随时间快速发生:学习1 小时后,记忆留存率仅为 44.2%;1 天后,留存率进一步降至 33.7%。课程尾声的复习总结,核心作用是对抗遗忘规律—— 通过梳理课程核心知识点、回顾知识逻辑框架、强化关键技能要点,帮助学员加深记忆印象,减缓遗忘速度,为知识的长期留存与后续应用提供支撑。
8、行动计划
教学的终极目标是“学以致用”,即引导学员将课程所学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为改变。行动计划的核心价值,是让学员在课程结束前,以相对正式的形式做出行为改变承诺:通过明确 “课后何时应用”“应用哪些知识点”“如何评估应用效果” 等具体内容,将抽象的 “学习目标” 转化为可执行的 “行动方案”。
这份承诺不仅能强化学员的应用意识,更能为课后实践提供清晰指引,是推动知识从“认知层面” 走向 “行为层面” 的关键起点。
9、凤尾收场
课程结束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,一是升华课程的价值,达到曲终人未散的效果,让未来学员运用所学时,能对老师在精彩收场时所说的话念念不忘。另一个作用是在课程结尾时,再次号召学员学以致用的信心和意愿,从态度层面再次激励学员发生行为改变。
来源: 培训江湖
